虽然冠状病毒病占据新闻版面,但国内的骨痛热症病例也必須受到关注,其中雪兰莪州的许多地区被视为是热点区。
根据政府的iDengue网站,以4月2日单日为例,189宗骨痛热症病例中有105宗是来自雪兰莪。
不过,根据马新社报道,从去年12月29日至今年3月28日,国内有3万4238宗骨痛热症病例,比前一年同期的3万6285宗减少了2047宗(5.6%)。
由卫生部全国危机准备及应对中心(CPRC)发布的2019及2020年大马骨痛热症、基孔肯雅症及寨卡症现况报告,今年第13周(3月22日至28日),只有1宗骨痛热症死亡病例,累计死亡病例达49宗,比去年同期59宗有所下降。
报告显示,今年第13周有1287宗骨痛热症病例,比前一周减少31%。
根据过去的数据,2018年共有8万615宗病例和147人死亡;而2017年有8万3849宗病例和177人死亡。而病例数最高的是2015年,有12万835例和336宗死亡病例。
马来西亚公共卫生(PHM)在脸书上写道,“目前尚无治愈骨痛热症的方法,但可以通过摆脱黑斑蚊这个传播媒介或其繁殖地点来预防。”
该組織指出,蚊子常见的繁殖地点包括水箱、水桶、游泳池、水族馆和空的(可能会积水)容器。废弃和闲置的房屋也是蚊子的潜在繁殖地,并可能感染住在这些地方附近的人。
引起骨痛热症的病毒为DENV,并且分为第一至第四型,意味着有可能被感染四次。
另外,在去年12月29日至今年3月28日期间,国内则没出现寨卡病例。
根据大马医药研究院(IMR)对寨卡进行的监控,该研究院共接获529份血液样本及9分尿液样本,该些样本是从筛查出现疑似寨卡症状的人士所得。
至于基孔肯雅症,今年第13周出现6宗病例,以致从去年12月29日至今年3月28日期间,共录得389宗病例。